当前位置:学校首页 >>正文

小学部举行新学期第二次班级管理研讨会

文/德育处   图/杜亚非   时间:2020-06-06  浏览数:2801

2020年5月22日下午六点十分,小学部举行了新学期第二次班级管理研讨会。本次会议主题为“问题学生教育”,由德育处杨东升主任主持,赵旭红副校长出席本次会议。

会议的第一个议程,全体班主任一同观看了由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王晓春老师的讲座。

首先,什么是问题生?王晓春老师强调:问题生的概念模糊,老师一定要慎重界定。一般来说,在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问题的学生才是问题学生。而单纯的智力存在缺陷,学习成绩不好,不是问题生的本质。而在校园内,常见的问题生又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厌学型问题生、纪律性问题生、品德型问题生、心理障碍型问题生以及“好学生”型问题生。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才能发现这些学生的问题,对症下药。

其次,王老师谈了教育问题生的思路。

一、从总体上来看,可分为三级处理。

1、一级问题生:可由班主任独立解决或者在校园专家的指导下解决;

2、二级问题生:建议由学校成立的校园专家组直接出面,个别教育解决问题;

3、三级问题生:学校解决不了,交给社会、公安机关、心理医生等协助解决。

对于之前教育界盛传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王晓春老师不甚认同,他建议国家可建立一批“特殊学校”,由教育专家入驻,有针对性地教育。

二、具体解决问题学生的正确思路

1、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如果师生发生剧烈冲突,先隔离,不急于处理。

教师在教室遇到问题学生犯事,容易急躁失控,由于不善于控制自己感情,这时可以“冷静隔离”,等彼此冷静下来再处理。教师在此时要学会“撤退”,学会一些让学生体面“下台阶”,让其“一而衰,再而衰,三而竭”,随时准备退出“战斗”,以退为进,这是智慧。

2、不急于做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

问题生的问题要分清是非,但是不能从分析是非入手。先从诊疗上下功夫,追问他为什么犯错,是什么力量在推动他犯错,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他不断重复地犯这样的错误。

3、在处理问题生时,不搞“态度挂帅”。

王老师强调:不能要求学生在气头上立即道歉和认错。其实这是人之常情。此时教师要放下权威,用询问的方式调查事情原委。在孩子面前,老师一定要大气,若老师有错,也要道歉,做到师生平等。

4、先问“为什么”,而不是先问“怎么办”。

事出一定有因,教师要不停地追问原因。

5、用什么方法了解学生情况。

(1)最常用的方法是自然观察法,但千万不要迷信自己的眼睛。多在非正式场合去观察和理解,也可以学生的视角去了解学生。

(2)心理测验法,小学生画图法,中学生词语联想法,中小学生都可以用早起记忆法和释梦法。

接着,德育处杨东升主任提出了两个关键词:“专业”和“科学”。他强调:教师不同于医生、工程师,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药方”。同时,教师应有科学的态度,保有科学方法。对问题学生也要保持“好奇”,保持求知欲。

对于班主任教师的成长,杨主任也提出了建议:教师成长期的异同,提升的方式方法也不同。初入职教师应多读案例和方法类书籍;骨干教师应多读反思类、理论提升类和基础经典类书籍;卓越教师则应着重系统总结和课题研究。

随后,赵旭红副校长同老师们交流。首先,她谈到了“问题学生”的界定问题。赵校长强调教师一定要慎重判断,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正处于心智成长关键期,教师必须慎重地进行道德归因,不可轻易地认定学生是问题学生。

第二,对于学生的问题,一定要寻找真相。其实许多行为有缺陷的孩子是最可怜的,他们的内心大多是比较空虚,缺爱的。所以,教师更应该关注这一类孩子,学会追查原因。

第三,教师要用科学的态度,学会“感同身受”,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原因,体面地让学生“下台阶”。教师的态度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思路决定了出路(即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最后,赵校长提出: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都在小学阶段落地生根,而小学老师的工作是在“播种”和不停地“扶正”,陪同孩子们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前行。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我们的德育工作能够更有成效,能够让孩子获更好成长。

0.0559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