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朵和面包
二四班 张城硕
云朵在高高的天空散步在面包店里
有人买了一个白白的面包
云朵低头一看
害怕的说:
我的伙伴为什么被吃掉了呢
难道他们也会把我吃了
这样充满童心童趣的小诗是怎样炼成的呢?那是因为在棠外有这样一群默默带着孩子们阅读的老师,她们潜心地研读教材,广博地阅读群书,贪婪地奔向名师课堂,在寒冷的冬天,用一堂堂群文阅读课,为孩子们点亮一盏橙色的太阳灯。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看看这些点灯人吧。
帕斯卡尔《思想录》中写到: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颗思想的苇草就在棠外小学,她就是佘健琴老师。在此次的群文阅读教学中,佘老师执教了《神话中的同与异》,为群文阅读工作室的老师们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
在课堂中,佘老师引导孩子在感受神话神奇的基础上,体会神话与科学的关系;在找寻、归纳神话故事产生的共同点后,启发孩子深层探讨现在为什么没有神话产生;在感悟各神的高大形象与博爱后,鼓励孩子开始对自己人生意义进行思考。她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在课堂中不停地阅读、比对,不停地讨论、归纳,老师、学生、听课者一起享受着向阅读深处漫溯的乐趣。
周丽华老师充满活力与激情,能用语言或者肢体语言有效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思维的灵动。课中周老师抓住景物描写中的时间顺序,孩子集中积累了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理性归纳了不同文章不同的时间顺序,为孩子用时间顺序进行习作提供了不同的多种方式;课中让孩子细细感受不同时间段景物的不同特点,明白抓住同一景物不同时候的特点写文章的方法。一组文章的阅读都指向习作,有效提高了孩子的读写能力。群文阅读,就是在课堂上还给孩子更多的阅读时间。但是,因为是在课堂上一起读相关的一组文章,我们的老师就会奔着丰富孩子们的阅读策略,提升孩子们阅读时思维的品质而努力。
今天,张利华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为我们示范的。老师温尔文雅,循循善诱,虽然看不到公开课上孩子们热情四射,发言像台词一样精彩,却为我们把准了方向:阅读,就是让孩子潜下心来,走进文本;阅读,就是让孩子随着文字,思维翻飞起来。
蒋晶军老师说群文阅读的教学取向之一就是用显性的方法教思考。今天潘老师就给我们示范了这样一堂有难度有深度的课。潘俊华老师的整节课,学生都必须紧紧围绕“提问”这个阅读策略,跟着老师一起进行深入的思考。课堂很安静,那是因为学生在思考;课堂很从容,那是因为老师在成长。潘老师丢弃了以往啰嗦的口语,清晰的问题,精当的总结,适当的评价,让我们看到了她背后付出的努力。
“书声琅琅、写写画画、议论纷纷”是语文课堂中朴素却理想的状态,群文阅读应该也不例外,杨竹乔老师的课就是这样一种状态。虽是群文阅读,但仍然不忘记群文阅读其实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阅读方式。读,读准,读出味道,是学诗的根本方法。老师不因是群文阅读而丢弃,这就是真懂了语文教育。课堂设计中,老师抓住词本身,以及词创作的时代背景来读出诗所表达的情感,这是知人论世读书方法,如果老师能带着孩子多深入一点,信手拈来些举一反三,孩子就会终身受用。
陈丽君老师的“一对事物一首诗”,充满童心、童言、童趣。她教授的内容是童诗,有童诗的朗读,还有童诗的创作。她教授的风格是安静,安静得不像是“公开课”,倒像是和孩子玩过家家。她的课堂让我们惊奇,如此温柔地、轻声细语地上课,学生怎么不闹翻天?或者说,为什么孩子们往日的调皮突然不见了,变得安静了,有礼貌了。难道,文明的举止可以让学生立刻变得文明?温柔的言行可以让孩子马上习得温柔?原来陈老师课堂的这一点小奥秘,并不难揭穿:因为她是用她自己的言行,去感染着孩子:从你们的表情和声音,我就感觉到了你们在用心的读;你们读得太美了;我最喜欢听你们的声音了;谁是二四班最美的小诗人……教师的童言,打动着孩子,也感染着孩子。
李晶老师所上《麻雀》一课,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部编版教材,习作单元教学的训练点该怎么去落实;告诉我们语文要素可以用多样的方式在不同的单元里进行巩固。课堂上,老师试着用教学设计里别样的“四格漫画”,用“背临”与原文对比的方式,用自己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一篇文章中故事中高潮的一波三折,动人心弦。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是有很多老师热衷于发现记忆:读课文、讲述、背诵。我们的语文课上,缺少思考,缺少探索,缺少发现。我希望孩子们成为应试高手,因为这会让他们进入这个社会的上升通道,让他们的工作、婚恋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但是,除了应试,我想我们更希望孩子们学会独立,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因为这是一个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社会。这是一个信息繁杂,“没有真相是最大的真相”的社会。这是一个选择无限多导致选择困惑的社会。不会思考,会变得很可怕。比如让孩子们背了两年《三字经》,而从来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让他们背《三字经》,从来没有引导他们思考过《三字经》里到底有哪些精华,或者有什么糟粕,这是对的吗?“己所不做,勿施于人,”要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学会探索,我们教师自己就要学会思考,学会探索。
思考产自积累。我们有阅读的兴趣吗?我们经常阅读吗?思考引导实践。我们自己能排除干扰、坚持自己的主见吗?有自己明晰的教育主张吗?名师的设计是因为他们能发现我们不能发现的教孩子深入思考的连接点,名师的课堂是因为他们读万卷书后笔耕不辍方能四两拨千斤。在“群文阅读 花开棠外”这个安静而自由的小圈子里,我们也会成为帮助孩子撬动世界的那个小小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