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效课堂,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切口,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与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即以学生心理发展为视角,根据学习动机、需要层次理论、思维发展以及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等因素出发,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新模式与新方法。
【关键词】:心理发展规律;高效课堂;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而课堂则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场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就必须构建高效课堂。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共同作用的心理发展过程。因此,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来设计教学活动。
一、运用学习动机培养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支配和调节学生学习行为的内在源泉和动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都会产生显著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若能运用学习动机培养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将能有力提高课堂有效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好奇心。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实践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探究问题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地解决问题”[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适时提问、呈现图片、视频、资料、复习旧知识、动手操作等,以问题作为出发点,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历史教师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先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再展示圆明园兴亡前后的图片对比,激起学生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史实的好奇心以及对列强罪行的声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设置合理目标,诱发学生成就动机感。
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发与维持,与成就动机感的获得是紧密相关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出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目标,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跳一跳便能摘到桃子,因为只有设置出合理的并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目标,才能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收获,都能获得进步进而增强学习信心,诱发成就动机感,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动力,形成良性的、发展性的有效循环,提高学习有效性。
二、运用需要层次理论,建构发展性课堂
心理学关于需要的论述,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它将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若教师能运用学生需要层次理论的发展要求,将能有效构建发展性课堂。
1、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具有归属和爱、尊重的需要,即每位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接纳、爱护、关注、鼓励,继而才能形成自信、自强和自尊的行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备课、提问、课堂活动、反馈、批改作业等各项环节,不仅要关注优秀学生的表现,而且更应关注中等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表现与需要,因为仅有少数学生发展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评价课堂是否高效,其根本标准和价值判断是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成长为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2] 只有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只有全员获得发展的课堂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也才是现代高效课堂。
2、引入“尝试——反馈”教学策略,强化学生学习自主性。
学生具有认知、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每位学生都有对自身和周围世界探索、理解和解决疑惑的需要,并在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获得自我实现。“学生在课堂中如果被满足了其求知、求智、审美、自尊等积极体验,就会让他们在课堂上专注、热情,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 [3] 对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引入“尝试——反馈”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活动和情境,在激发求知欲与好奇心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活动和情境中亲自尝试、探究和发现知识;教师在学生的尝试活动中辅之以指导,并在尝试活动后及时给予学生尝试过程的行为和结果给予评价反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予以内部强化和外部强化。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例如:数学教师在讲《相交线》时,首先呈现出一把张开的剪刀,让学生尝试观察联想到的几何图形,并指导学生探索发现对顶角、邻补角及其相关特征,之后尝试举出生活中相交线的例子,最后教师进行指导并反馈。
三、运用思维发展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内容
高效课堂更强调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扎实的学科思维,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迫切要求教师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来实现。
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被充分挖掘和运用,教师应当针对具体教学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辩论会、故事会、赏析影视、举办板报、课前一支歌等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适当运用实物、图片及各种直观教具,并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参观、游览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大量的感性学习材料,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不仅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而且还能通过形式变化所带来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全心全意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例如:语文教师在讲《沁园春雪》一课时,可以在导课时,播放电视剧《长征》中毛泽东写诗时的视频,帮助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同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到高山或江边,大声朗读文章,培养文学思维。
2、全面立体备课,挖掘典型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品质的判断指标主要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以及批判性。根据这一指标,教师要打造高质量的有效性课堂,就必须挖掘典型教学内容,全面立体备课。通过典型例题、材料、文章等内容的讲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屋建瓴的效果,使学生掌握知识获取的思维与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轻松学习,提高学习效益,而这也正遵循了判断思维品质好坏的指标。例:地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世界各国的生产生活状况时,如逐个讲述,面对世界上众多国家,不仅学生学得累,而且教师也讲得辛苦。若教师能稍加总结出典型的教学内容,从该国的经度、纬度和海陆位置等因素上入手去分析它的气候、地理环境,最终便能顺利推导得出该国的生产生活状况,由此教师只要选择了这一典型教学内容去讲解,便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轻松掌握世界上200多个国家的生产生活状况,而且还能形成分析和解决地理学科知识的思维。
四、运用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心理成分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对自身态度、行为的调节控制作用以及对自我教育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主要体现在对自我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自我体验,建构起自我认知模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充分遵循这一心理规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便能提高课堂有效性。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形成适度竞争感。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4],是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小组,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各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的过程(图1)。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到有效传递和交流;另一方面,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合作学习,能形成小组间的竞争关系,从而调动组内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搭建起每位学生在组内表现自我的平台,若教师再给予适当的表扬与评价,将能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增强课堂有效性。“参与精心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同伴指导下学到不同的东西,并且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平等机会”。[5]
2、采用讨论学习模式,形成恰当自我效能感。
讨论学习模式[6] 是教师呈现一个问题情境或论题,让每位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充分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之后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反馈(图2)。课堂教学中,若能长期坚持讨论学习的课堂模式,一方面符合了学生自我意识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要求;另一方面,讨论学习模式,由于教师要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给予检查和反馈,这种行为便强化了每位学生学习的自我主体意识,使其调动主观能动性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一旦形成,便能为新知识学习提供强大的心理动力。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的建构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性的课题,但实质必须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基础之上,特别是要运用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推进发展性课堂步伐、恰当组织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等,才能行之有效地构建起高效课堂,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莫雷主编. 教育心理学[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第1版,第424页.。
[2] 潘光伟. 落实纲要精神 构建高效课堂[N]. 红河日报, 2011—04—22,第7版.。
[3] 余中欣. 关注学生心理 提高课堂效率[J]. 才智, 2011, (04): 129.。
[4][6] 袁振国主编. 当代教育学[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修订版,第199页.。[5] 宋建龙,苏保中.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山西省原平市实验中学的“以小组为核心的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06):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