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棠湖外语实验学校(简称“巴棠外”)部分的老师是从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中选拔的优秀教师荟萃到一起的,他们或多或少带有原来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气息。开学后,学校为了让大家尽快统一到成都棠湖外语实验学校(简称“棠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来,学校安排师生发展中心组织教师重新学习“新课标”,找到有效课堂的理论支撑点,研究棠外“3+1”教学模式,创造性构建具有巴棠外特色有效课堂,具体措施是:
1、每周至少两个小时的教研,备好一周的课。
2、听、评课,评价是否将新课标精神和棠外教学理念、教研的指导思想融入课堂。
3、会后总结,考评课堂流程。
现以初中数学一周教研和教学实况为例,以供其他学科借鉴学习。
一、 周三下午2:30在陈勇老师的主持召开的教研会上各位老师提出上一周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商讨。特别是如何让学生听懂和会做,老师都提出很多好方法。并相互交流了下一周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各自的方法和教学手段。会上苟东明老师(初一年级主任)反复强调:我们以教材的内容为主线,在主线的左右拓展,让学生走入教材,更要走出教材,处理好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借助多媒体把书中“死的”变活,注重课堂生成,向40分钟要效果。
二.老师上课的精彩
老师上课时不再设置固有的模式,来牵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促进、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在能力。
申龙飞老师讲授的《展开与折叠》一课,给每一位学生一个立方体(墨水盒)让同学们把它们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充分给了学生动手和自由想象的空间。再让学生将作品放在投影平台上展示。在学生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老师进行归纳分类:
有效课堂“行进”的足迹 —初中数学教研与教学
总结一个立方体盒子展开图有11种。老师再用一个可拆的立体盒子在讲台上按排列组合的思维形式有序地进行“141”型、“222”型、“33”排列,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硬记。这种教学环节折射出老师完全把自己放在一个和学生同等的探讨过程中,体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生本”地位,同时潜默移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排列组合习惯,为高中学习排列组合奠定了基础。
刘昀老师在讲《三视图》一课时,播放庐山的航拍视频并配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古诗作为课堂引入。用美轮美奂的诗境转入到课题,然后用5种色彩不同大小相同的立方体木块叠放成情况,请三位学生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并在黑板上从
图中选出哪些是正面、侧面、下面看到的投影图。最后引入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这些教学的过程都折射出老师跨学科教学。学数学的同时让学生领悟到苏轼写《题西林壁》是从“三视图”角度触景而发写出了千古绝句,在视频的美景让学生亲近自然,感悟全方位研究才能“缘”于山中的哲理。语文和数学的相互渗透,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学科的本位观念。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观:指出学生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老师如何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杨蕾老师在讲《三视图》一课时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在课堂练习中请学生由“”的主视图用六个小立方体搭建立体构建图,学生踊跃参加,并功搭建了
三种结果,再让学生讲解。这样就把学生的潜力全挖掘出来了。
我国教学经历了“填鸭式”“灌输式”等教学方式,老师一进教室唯恐讲漏一个知识点,面面俱到,口若悬河,从头讲到尾,殊不知我们的学生是人,是有自己思维和能力的,他们不是知识的容器,即使知识装在脑袋里又有何用呢?外国媒体曾嘲讽“中国制造”为“中国仿照”,而“新课标”一改前非,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潜能的挖掘。不能用书本和老师的思维禁锢学生,而是让学生敢说,敢做;以教材知识为主线,以知识的形成为借鉴。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创造发展,持续发展。让学生来做,你会发现有时学生比老师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