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校首页 >>正文

​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

---中学体育组教研活动

文/师生发展中心   时间:2023-10-09  浏览数:1621



本周的集体教研活动主要围绕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为主题,讨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树立良好的教学观。

一、更新教学理念

1.体育核心素养不是新的概念或理论,而是体育教学本质的最大化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及能力表现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以前只停留在“三基”教学上,没有把技能及能力作为终极目标。


二、树立新的教学观

从“重具体知识点教学”向“重核心素养培养”转变。体育教学的目标及手段均要转变三强调:

强调面对简单或复杂情境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改变以往每一堂体育课只教单个运动技术动作的模式,促进学生学会运动

强调要让学生多参与体验及比赛活动



二、把好体育教学质量关

1.学习目标的设置

从技术知识转向能力的学习目标设置

从“三基教学”转向技能、能力设置学习目标

如:基本(或80%的学生)掌握篮球行进间运球技术。

如:发展学生行进间运球能力或提高学生行进间运球能力。


3. 学习目标必须有相对应的学习形式,并通过情景或竞赛去达成

技能目标:构建情景(通过游戏或比赛把动作连接起来)

体能目标:改变以身体素质为主的课课练

心理或社会适应能力目标:在情景中去体现及培养。如意志品质、自信与互信、合作

现状:不少课没有达成目标的具体手段

4.要以核心素养设置学习目标

原来几方面的学习目标可以对应为:

提高运动能力:发展体能和运动能力形成健康行为:参与、心理及社会适应培养体育品德:责任自信及规则意识等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采取的综合方案,是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学校、学生条件及教师特点而制定 的教学行为及方法。

根据学习目标不同分为:再现式及发现式等

一种是通过体验学习、比赛去完成目标,如球类、田径、游泳等项目,在练习及比赛中提高运动能力。

一种是教学之后通过展示及对练去达成目标,如健美操、啦啦操、武术等项目,在展示、创编、实战中获得运动能力。

(三) 学习形式的创新

倡导“验--探--学”教学策略

1.验:激发学习兴趣及了解学生水平的“体验”

2.探: 创设“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情境

3.学:教师指导与学生练习相融合:练中教与学,赛中教与学。

(四)适宜的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是较大练习密度、适当运动强度

1979年第一次指出了体育课要注重运动负荷指标,并建议一节体育课的练习密度要达到30%以上;

中等运动强度平均达到150次/分钟;

中等运动强度的心率指数在1.5-1.8之间(课中每分钟平均心率除于安静状态每分钟心率)。

(五)多样的体能练习。

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身体成分、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灵敏性、平衡、协调性、力量、速度、反应时等。其中,身体成分、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等与人的生命和生活密切相关,称之为与健康相关的体能,是维持基本生命活动和生活的基础;灵敏性、平衡、协调性、力量、速度、反应时等与运动动作技能密切相关,称之为与动作技能相关的体能,对于提高运动水平非常重要。

1.健康体能与运动体能相结合

根据学生身体特点及运动水平选择不同的能练习方法,结合健康技能进行教学,健康技能包括两个方面:能根据自己身体进行科学锻炼,能选择预防及治疗疾病的锻炼方式。

2.体能练习与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相结合必须有 6-10分钟体能练习的时间









巴中棠外体育中心

2023.04


供稿/王小珑

审核/黄华

0.0552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