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校首页 >>正文

巴中棠湖外语实验学校物理组2023年4月集体教研

文/师生发展中心   时间:2023-10-09  浏览数:1180

在学校3+1教学策略推进工作的要求下,四月份物理组从教研组长到备课组长展开了3+1教学策略下的模板课的研讨活动。

一、首先四月六日物理组教研组长陈红彬老师公开课

2023年4月6日星期四下午物理组全体教师在录播室听陈红彬老师的物理课,课题为《语言未知星体 计算天体质量》,陈红彬老师严格按照3+1教学策略备课上课。

首先通过回顾前面已学公式,让学生自主整理和学习,然后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了其中一位同学的答案。同学们互相检查批改,体现出了自检互评。最后由陈红彬老师黑板上板书重要的公式为后面做铺垫。

第二个过程是阅读教材让学生自主了解哈雷彗星的周期,在通过一段震撼人心的视频让学生全面了解了哈雷彗星的各方面数据和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阅读和观赏视频的同时自主学习。视频后陈红彬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哈雷彗星的轨道半长轴。给出日地距离让学生自己计算哈雷彗星的半长轴。学生计算的过程既是对已学知识和公式的回顾,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然后通过图片分享的方式,带领同学们一起分析一部分学生的计算过程。

第三个过程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从天王星到海王星,抽学生回答分析发现海王星的大致过程,最后总结出笔尖上发现的行星。在补充了老教材中提到的冥王星的发现,丰富了教材内容。

第四个过程随后引导学生我们怎么计算地球的质量呢?谁是第一个称出地球质量的人呢?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计算地球质量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抽取同学分享方法。得出了两种计算地球质量的方法。一种是知道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和地月距离。第二种是利用地面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推到出表达式,然后老师给出必要数据,进行比赛看谁是我们班上第一个计算出地球质量的人?让学生计算地球的质量。计算量很大但是这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计算能力也是高考考察的主要能力之一。

第五个过程,提出问题如果告诉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和日地距离你能计算地球的质量吗?让学生思考自学,得出我们只能计算出中心天体的质量,不能计算绕行天体的质量这一结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

最后让学生自主讨论估算地球的密度,结束该堂课。

二、课后全组召开了关于陈红彬老师公开课的评课环节

物理组的各位老师首先肯定了陈红彬老师3+1教学策略的应用,整个课堂都是以学生思考学习为主体,老师引导为主导。视频震撼人心,计算哈雷彗星的轨道半长轴也是符合现在新高考要求的,解决生活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提前的巩固复习也是恰到好处,既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也是对本节需用的知识的一个梳理。降低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台阶。

同时也指出了本堂课中不足的地方。首先点拨归纳环节的设计不够明确。尤其是学生计算后,老师应该再对计算指导一下,自己再算一次更好。各位老师也提出了自己关于计算方面的各种小技巧。

王大钊主任特别细致的指出了里面还能优化的很多环节:首先就是不应被教材束缚,不一定非得按照教材的顺序去安排学习过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顺序。第二就是可能是因为公开课不能完全放开,不能充分的让学生讨论,从而解决学生的问题。而是按照自己提前设计的课程顺序,牵着学生走。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一直在往前走。不能停下在某个问题上继续深挖。学生出现了问题,老师在解决问题,应该放开了让学生讨论。充分信任学生,不管能不能讨论出结论,只要学生讨论就一定有收获,大不了老师再来归纳总结。最后对学生草稿纸上书写杂乱的现象没有及时的提出批评,应该严格要求,有问题就立马提出批评,才有利于学生后面更加规范的书写。

0.0371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