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践力是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它能够很好地综合体现其他三个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是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现在的实践性地理学习,普遍是课内借助情境进行讨论和课下的研究性学习,未能让学生走进真实的自然和社会大课堂,未能动手触摸、用眼观察真实的世界。因此学生思考、处理、最终认识和理解真实世界中的地理现象的素养还不够;全身心地与在与自然、社会互动中增长智力、情怀和责任的素养还不足。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考察、调查、实验等方式,其中的户外考察能够训练学生五官感受力、想象力,激发好奇心、兴趣点,触动热爱、感恩、保护大自然的情怀;能够学着读懂自然、学会生存、防避灾害的生存本领;能借助自身的能力积极应对复杂的世界,感恩并欣赏美丽的自然,成为情感丰富,用正能量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内容要求“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巴中作为农业大市,农业研学旅行资源丰富。再加上高一学生刚有了农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但绝大多数学生生长在城市,对农业非常陌生,是典型的“农盲”,农业是高考的常考点和重点,综合考虑确定3月教研主题——知物由学,躬耕识农。
首先由本月教研主备人曹容平老师作专题讲座《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建议》,曹容平依据农业研学相关论文和期刊,通过研学课程地点的选择、选择研学点和设计研学路线、研学背景材料和地理主题的设计、研学课程目标设计、研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研学活动基地的设计等六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研学课程设计。接着结合具体的案例——《依托区域特色农业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以“大豆之乡”海伦市为例》,探讨如何设计研学旅行课程。从研学地点与研学时间的选择、研学对象及学情分析、研学目标、研学内容的设计、研学成果评价、研学课程总结与反思等六个方面为研学课程提供可操作性模板与建议,特别是对教师挑战很大的研学内容设计,本案例选择4个研学点进行,每个研学点从研学点简介、研学活动、研学问题等三个进行,特别是具体的研学活动与研学问题。通过此案例组内所有教师对研学活动设计有了清晰的认知,对操作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剖析,为研学旅行做了充分的准备。
3月30日下午,地理全体教师去化成镇进行农业研学资源考察。化成镇距离学校较近,农业发达,盛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蚕茧、柑橘。我们首站去了草莓采摘园,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草莓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期在2-3月,果期在4-5月,而现在3月份草莓的采摘期就结束了。很多的塑料大棚给了我们启示,这就是科技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有些大棚没见到塑料薄膜,通过询问得知,前几天大风把大棚破坏了,我们发现破坏塑料大棚的草莓更甜,但基本都坏了。我们就要利用农业专业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发现地上也覆盖了地膜,地膜有黑色的,还发现了银黑双色地膜。我们地理组全体教师就认真观察了下高考题中常出现的地膜及不同颜色地膜的不同作用。还发现地膜覆盖不仅仅只是改变热量条件,还能减少春雨对草莓品质的损坏,这些是教材没有的,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我们老师采集了很多新的素材,也发现了教材以外的农业知识。对学生农业常识的积累也有了基本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站我们来到化成水库。化成水库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灌溉水利工程,现在是兴文城区的水源地,大坝除险加固工程也在全段时间完成。我们对大坝坝址的选择、水质等问题进行探讨。对教材涉及大坝修建的利与弊进行分析。设计出水库研学的考察内容。通过这些考察内容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回到学校,我们对农业素材进行整理,设计出培养学生农业常识的调查作业,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