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固化“3+1”教学策略,打造高效课堂推进工作的要求下,四月份物理组从教研组长到备课组长展开了“3+1”教学策略下示范课引领研讨活动。
4月6日物理组教研组长陈红彬老师公开课拉开了序幕、
2023年4月6日星期四下午物理组全体教师在录播室听陈红彬老师的物理课,课题为《语言未知星体 计算天体质量》,陈红彬老师严格按照“3+1”教学策略组织教学过程。
通过“自主学习”环节让让学生自主整理、学习和回顾前面已学公式,,然后点评同学的答案。在“自检互评”环节同学们互相检查批改,这些为为陈红彬老师为后面讲新课做好做好了知识准备。
第二个环节是再次通过“自主学习”环节指导阅读教材,让学生自主了解哈雷彗星的周期,在通过一段形象的视频让学生全面了解了哈雷彗星的各方面数据和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阅读和观赏视频的同时自主学习。视频后陈红彬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给出日地距离让学生自己计算哈雷彗星的半长轴。学生计算的过程既是对已学知识和公式的巩固,也加强了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然后通过图片分享的方式,带领同学们一起点评学生的计算过程。
第三个环节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从天王星到海王星的大致过程,最后总结出“笔尖上”发现的行星的过程。插入老教材中的冥王星的发现的方法,丰富了课堂的内容。
第四个环节引导学生我们怎么计算地球的质量呢?谁是第一个称出地球质量的人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计算地球质量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得出了两种计算地球质量的方法:一是知道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和地月距离,二是利用地面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推到出表达式,然后老师给出必要数据,进行比赛看谁是我们班上第一个计算出地球质量的人?让学生计算地球的质量,以此训练学生高考必须具备的计算能力。
第五个环节是提出问题:如果告诉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和日地距离你能计算地球的质量吗?让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出:在此条件下,我们只能计算出中心天体的质量,不能计算绕行天体的质量这一结论。最后让学生自主讨论估算地球的密度的方法。
该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和老师主导作用。
二、课后全组召开了关于陈红彬老师公开课的评课环节
物理组的各位老师首先肯定了陈红彬老师运用“3+1”教学策略组织教学的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的方法,整个课堂都是以问题为导向,促使学生思考,以学习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视频给出形象的物理情景,形象生动,计算哈雷彗星的轨道半长轴也是符合现在解决生活情境中的具体问题的新高考要求的,提前的巩固复习也是恰到好处,既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也是对本节需用的知识的一个梳理。降低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台阶。
何克德主任提出,对涉及的知识点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首先“点拨归纳”环节的设计不够明确。尤其是学生对天体问题的计算,老师应该再对计算指导一下,自己再算一次更好。各位老师也提出了自己关于计算方面的各种小技巧。
王大钊老师特别细致的指出了里面还能优化的很多环节:首先就是不应被教材束缚,不一定非得按照教材的顺序去安排学习过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顺序。第二就是可能是因为公开课不能完全放开,不能充分的让学生讨论,从而解决学生的问题。而是按照自己提前设计的课程顺序,牵着学生走。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一直在往前走。不能停下在某个问题上继续深挖。学生出现了问题,老师在解决问题,应该放开了让学生讨论。充分信任学生,不管能不能讨论出结论,只要学生讨论就一定有收获,大不了老师再来归纳总结。最后对学生草稿纸上书写杂乱的现象没有及时的提出批评,应该严格要求,有问题就立马提出批评,才有利于学生后面更加规范的书写。
撰稿:冯杰 整理编辑 魏志钦 审核修改:何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