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校首页 >>正文

先进理念引领高效课堂的建设

文/师生发展中心   时间:2021-10-25  浏览数:2645

2021年10月11日下午,巴中棠外中学师生发展中心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以“先进理念引领高效课堂的建设”为主题的校本培训。中学师生发展中心主任何克德主持。

何主任首先对学校暑假期间“以考代学”的教师培训活动进行了总结,并通报了考试结果。

会上,中学张峰老师交流了开学校本培训学习心得和对新课标学习的认识,他从“两个树立”和两点转变探讨了自己对语文课标的看法:

一、一个就是“立德树人”的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于漪老师也说——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生成”;李镇西老师也讲——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的提升,人的个性发展,应该是语文老师的生命。我认为这也是我们所有老师的生命,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首先要有正确的育人观,这是我们教育的基点,这个基点就是“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这四个字像芯片一样植入我们灵魂深处,以“立德”为先,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以“树人”为本,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教育者决不能扭曲对“人性”的根本性认知,因为我们是树摇动树的教育,云推动云的教育,灵魂唤醒灵魂的教育,是人影响人的教育。教育应该是在人的心里修篱种菊,是用爱和耐心去涵养生命,教育的本质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考场上的“东方不败”,教师的使命不是穷其一生去寻找夺分的“葵花宝典”,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更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怎么立人?教育是立人的主要手段,而教师是立人的直接推动者,要立人者,必先自立,没有科学的,符合人性发展的,推动时代进步的育人观,人才观,我们就是在负“罪”前行,而不是负重前行。

二、要树立“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新的课程标准在原先的课程标准上,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学科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课标的这种细化,让我们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行为更规范,明晰系统的告诉我们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目标?看似多了一些要求和限制,实质是让我们的课堂更规范,我们的教学行为更专业,我们的教学效果更高效。新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主要内容概括为“一核”“四层”“四翼”,“一核”就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就是“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了“考什么?”的问题;“四翼”就是“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在这里面,“学科素养”,是必须体现在高考的试题中,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才选拔和评价标准。所以,单纯就学科而言,我们必须要清楚不同学科必须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怎样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载体,课堂为依托,师生的互动为主要形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两个转变,一是:教学内容的颠覆性变化需要教学思想,教法的转变。

内容的变化主要是,由传统语文的单篇教学到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从小学语文一直到高中语文,语文的学习的天地从字词开始,走向篇的阅读就戛然而止,而100多篇单篇语文课文竟然要耗费一个中学生6年黄金学习时间去完成,这对于学科素养的提升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说:“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陆游说:“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语文素养的积淀、提升、脱变,也需要“海量”,“海量阅读”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新课标中,设计了“整本书阅读与探讨”等18个任务群,以“任务”来驱动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更切合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认知实际与心理状况。阅读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阅读内容应该多元化,传统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精读轻略读、重讲读、轻自读,阅读方法单一、阅读思维含量低的缺点。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学科的天职,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在思想上接纳学科素养的理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努力践行学科素养的培养,做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老师。

二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以前我们的听课、教研、备课、赛课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更多关注我们老师怎么教,新课标在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课程目标的达成,课程内容的设立等方面特别关注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在新课标思想理念的指引下,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高效呢?我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1、高效课堂来自于老师的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不断学习的能力。李镇西老师说:“只要你肚子里真正有学问,你怎么上课都叫素质教育,因为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高素质老师的教育”;四川省的语文教育专家李华平老师也说“教师是一个常新的职业,需要不断自我刷新与清零,需要不断的因势而为”。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2、高效课堂来源于切合学生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课堂教学策略。我校在实践中总结出的“3+1”课堂教学策略,充分的体现了新课标的育人理念,能灵活多样化适应不同课型,能对接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将课堂的效率提升,效益提高,效果展现。所以落实“3+1”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落实了新课标的育人思想。

3、高效课堂来源于充分的课前准备,充分发挥集体研课、备课的力量。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也对老师的专业素养,课堂驾驭能力,学生的学情的深入了解,课堂教学策略,有更加细致的要求。不提前扎扎实实备好课,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处于散乱的生成状态,无效的浪费课堂时间,课堂没有凝聚力,没有思想火花,没有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互动,最终这样的学生会成为新高考的失败者,这样的老师会被新形势抛弃,让后淘汰。

4、高效课堂来源于老师和学生的精诚团结和合作。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中学张谧老师以《学习让我更有力量》为题,交流了在学校开学培训活动中“以考代学”及闫校“高效课堂建设的理论和策略”、苏忠副校长的“高效课堂建设的措施”讲座的体会及自我学习提升的感言:

以考代学的认识

这个假期学校决定用考试的方式代替培训,开学将对课程标准和高考试题进行考试;学校有改变年级也有规定,看两本班主任书籍、研究3套成都中考题,写2篇文章;备课组还有计划看一本专业书《生长数学》,做3套成都试卷的试卷分析,带领青年教师制作新学期的导学案。因此这个假期我觉得很忙,一开始甚至抱怨多多,我有个特点,想不通的问题喜欢反过来想,如果我都能把这些任务完成,谁会收获最大?我将会收获什么?想明白心态就平衡,便制定计划,自觉的研究课程标准、中考题、高考题,看完了3本书籍《做最好的班主任》和《班主任工作漫谈》、《生长数学》,写了一篇教育心得感悟和一篇教学论文。完成后回过头看,自己收获很大,我知道的更多,思考更有深度,我更有自信,专业也有提升。无论是班主任工作还是教学工作,我觉得思想更重要,有了把孩子放在心上的思想,我们就会理解孩子、认可孩子们,遇到问题会选择对孩子最合适他们的方式来帮助孩子们。因此,我很感谢学校的这次安排,这是让我们自己学会成长。

二、学习建设高效课堂我的变化

在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学校推行高效课堂建设,假期培训闫校和苏校对进一步建设高效课堂进行了详实的解读和部署。我们数学组进一步要求:我们的备课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教材为蓝本,以学生为中心,以“3+1”教学策略为抓手,先达到有效课堂,进一步到达高效课堂,最后到达减量不减质的目的。对此,我谈谈我的教学。

1、我的备课:我一直坚持写详案,棠外6年,我写了6年,最开始的详案,我把自己课堂的每句话都写下来,写好了我自己再修改,那一句话有点啰嗦,那一句话问的不清楚,那一句话过渡很生硬,我记得那时给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陈勇主任和苟东明主任,他们总是不厌其烦的听我讲诉我的课堂流程,他们再毫不保留的给我意见,我再修改。这样的备课让我逐渐站稳讲台。慢慢的我详案过渡重视备自主学习的问题和教学反思,陈勇主任说“你讲他就听,你问他才思才答”,要想培养会思考的学生,你要会问,这和学校要求目标问题化,问题任务化,任务活动化,活动具体化是一致的。高效课堂的推动下,我对这个要求理解更深刻,我现在的教案重在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的详备,目标转化成问题,问题分解成任务,每个任务安排成活动(自学、讨论、展示、自检等),每个活动要带着多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每个问题由那个层次的学生回答,那个层次的学生总结,老师什么时候总结等,这样的备课让我再次成长。

2、我的课堂:以“3+1”教学策略为基本模式,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思考,再让学生分享展示他的思考,遇到问题组织讨论,分享总结;我还重视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前后知识我会引导学生建立框架,让知识像树一样的生长;我重视培养学生的分享和展示,特别是作业和试卷评讲课,我把孩子们出现的错误题归类,思考每类问题错误出在哪里,针对错误提问题,课上引导学生思考,备课时我会备好哪一类问题那一层次的孩子分享,那一层次的孩子总结,我将提什么问题等,孩子常常会给我惊喜!我喜欢这样的课堂,有种冰冷的美丽化成火热思考的意味。

3、我的辅导:我坚持课后过关,两个班我也坚持每个孩子到我面前过关,过关要求是:讲清楚这个题错在哪一步?怎么改?到了初二我会要求孩子们归类过关。每一届我都会给孩子和家长们分享过关的好处,比如孩子们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能锻炼孩子们的表达,特别是内向的孩子;能让孩子们学会坚持,有些孩子经常抱怨从早排到晚都没有轮到他,但他还是要坚持过关,一坚持就是三年;过关还让孩子们意识到遇到问题,首先内省,反思自己错在哪里,怎么改,这也是孩子的生活方式吧,我觉得过关对我最大的好处是我和孩子们有更多的交流时间,一周3次作业,每个孩子一周至少有3次和我交流,多好。

引先进理念,聚集体智慧,建高效课堂,促“五育并举”。会上,何克德主任再次带领全体老师学习了“五育”的内涵。如何更好地促进“五育并举”,构建高效课堂?他对老师们的发言进行了总结: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指导学生塑造独特的人格魅力,

激发学生拥有强烈的发展欲望,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发展源泉。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交流、合作、互助;

学生在活动中去积极进取、资源共享、互帮互学、思想相互碰撞,在活动中去体验竞争、成功,通过活动去培养团队精神。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展示;

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口才,加强心理素质锻炼,同时学生间相互促进、相互借鉴,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把课堂还给学生,转变教师角色;

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人:他们的表达是自由的,讨论是多样的,思想是开放的,只要围绕主题,可以用任何一种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

把课堂还给学生,构建和谐课堂;

巴棠外的课堂,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更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人,是真正成为"导师",和“渠工”,课堂上更多是老师的倾听、组织、引导、点拨。

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高效课堂就是把“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权利,学习的快乐,学习的自由”都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分分秒秒都有收获,真正实现闫校长的三效“效度、效率、效益”,实现高效课堂。

撰稿:张峰、张谧、刘敏整理编辑:王佳丽  审核:何克德


0.037811s